当本田工程师将15层电池防护结构塞进S7的底盘时,他们或许未曾想到,这份对安全的偏执会成为市场的笑柄。这款轴距2930mm的纯电SUV,搭载宁德时代89.8kWh三元锂电池,在-30℃极寒中仍能保持90%续航——这些纸面数据足以让技术控热血沸腾,却在2025年中国车市遭遇滑铁卢。
前双叉臂悬架与ADS自适应减震的组合,在蜿蜒山道展现出日系车特有的扎实感。双电机四驱版350kW的爆发力,让零百加速冲进4.5秒俱乐部。
但当消费者将目光转向15万元区间,这些机械层面的精致瞬间失焦。正如某车评人戏谑:"S7的安全配置像瑞士军刀,可中国人只需要把水果削干净。"
AR-HUD与流媒体后视镜、电子外后视镜等科技组合,在2025年已非独家秘籍。
对比新势力的车型如小鹏G6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S7的L2级方案显得如同功能机对阵智能手机。这种技术代差,在17万元价位段都被无限放大,更别提以上是的25.99万的起步价,顶配更是上到了30.99万。都用上激光雷达+城市ADS了
二、定价迷局:傲慢与偏见的代价本田的定价策略堪称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。25.99万元的初始定价,比同级日产N7高出整整14万元,相当于在每块钢板上都刻着"合资溢价"的标签。
当周销量不能破千台台时,就知道降成"一口价"策略已经不远了
市场反应的迟钝暴露本田的认知断层。2025年纯电SUV市场呈现明显纺锤形结构:10-15万元区间占42%份额,10-20万元区间占55%份额,20万元以上区间竞争激烈度提升300%。
S7的定价+“合资电车杂牌”=不用卖;注定被汹涌的“内卷”性价比吞没。
本田并非没有翻盘机会。
参考日产N7的成功密码:11.99万元起售价+智驾+“大沙发”+大空间增量,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痛点。若S7推出简配版,重新开发布会,将起售价压降至和日产N7的12.99万的510Pro(主销)和铂智3X 12.99万元的520Pro,或许可以再二炮而红。
在17万元区间,S7的竞争力如同拿着冷兵器冲进热武器战场。
适合购买S7的群体堪称稀有物种:本田死忠粉+不差钱的尝鲜者。这类客群在2025年车市占比不知道有没有1%,参考日产艾睿雅月销不足100台的惨状,现在S7月销也才50+台,结局已经扑街。
只能说这个价格都入手确实是真爱粉
五、价格当前经销商端17万元的裸车价,落地加个保险6000,落地17.6万。
合资电车车卖不好第一个原因就是贵先给结论:本田S7现在卖不动,完全是“自己作的”。
①、上市时太飘(一句话:价格不接地气,配置不给力。)
定价:25.99 万—30.99 万,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高配。
配置:配置不平权,低配车型连电动后视镜都要 9000 元选装;高阶智驾得再加 1.4 万。
芯片:还用去年的骁龙 8155,十几万国产新车都用上 8295 了。
②、卖点完全不亮(原价30万还不如买“毛胚Y”)
设计:见仁见智,不多评价。
智能座舱:语音、导航、车机生态,体验被同价位国产“吊打”。
自动驾驶:本田自家的
④、新车销量扑街后救也救不回来(次月降价没换来好感反而更担心“还会降”)
3 月上市,4 月完整月销量 62 台(3月373台几乎都是试驾车的上牌数)。
4 月底官方“一口价”直降 6 万,起步价拉到 19.99 万。
早买的早背刺,潜在买家反而更担心“还会不会再降”。
⑤、一句话总结
本田 S7 把新能源“好车+好价”两个必要条件先后顺序全搞反了:
主要是作为“杂牌”新能源合资电车,觉悟不够,国内现在入场就应该先低价叠加高配才能入得了消费者的眼。
启泰网-启泰网官网-免费配资炒股配资平台-山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